
1. 外观与配件
ITGZ U009硬盘盒延续了品牌简约设计风格,采用铝合金材质外壳,表面磨砂处理,触感细腻且防指纹。实测重量约50克,体积小巧便携,与常规U盘大小接近。
产品包装内含:
- 硬盘盒主体(2230规格专用)
- 双头Type-C数据线,橡胶材质(支持10Gbps传输和60W供电)
- USB-A转Type-C线,橡胶材质(支持10Gbps传输和60W供电)
- 普通导热硅胶垫(用于SSD与外壳导热)
- 螺丝刀及螺丝(非磁吸)

2. 内部拆解
先将外部的螺丝卸下,拆开顶盖,卸下电路板上的螺丝,可以看到芯片用料和内部做工。


内部做工非常精致,里面还印上了logo。没有因为内部看不到而忽略做工,和市面上的其他硬盘盒相比在做工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3. 安装适配性
专为2230短尺寸M.2 NVMe SSD设计,内部插槽无需调整螺丝孔位,直接通过结构固定。本次安装使用的是海力士的BC711,是一款2230规格长度的NVMe协议的固态,完全兼容这款硬盘盒。安装步骤:
- 将SSD插入插槽,主控面朝上
- 在SSD芯片表面贴附导热垫,利用金属外壳辅助散热
- 盖上顶盖,拧紧螺丝完成安装(全程耗时约2分钟)
注意:仅支持NVMe协议,不兼容SATA协议SSD

在使用过程中,一开始还在担心会不会因为意外情况导致松动,结果线材接口与硬盘盒连接异常紧密。
4. 性能测试
本次测试使用的固态为BC711,理论顺序读写3500/2800 MB/s,对于这款硬盘盒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瓶颈。为了更加贴合日常使用情况,本次测试使用5Gbps速率偏多的USB3.1 Gen1和USB3.2 Gen1协议进行测试。测试软件使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“CrystalDiskMark 8 1”和相对专业的“PCMark 10”进行测试。测试环境如下,理论不存在CPU瓶颈和内存瓶颈以及总线带宽瓶颈:

- 主控方案:采用JMS583芯片(USB3.2 协议),理论带宽10Gbps
- 实测速度(搭配BC711 512GB)
- 连续读写:读取456MB/s,写入457MB/s(接近理论上限)
- 4K性能:读取27MB/s,写入63MB/s
- 实际文件传输:拷贝100GB视频文件,平均速度约1.5GB/s
兼容性:完美适配Windows/macOS系统,需主板具备USB3.2 Gen2x2接口(建议使用双头Type-C线)
总体测试性能如下,顺序读写对于移动固态硬盘来说跑满了5Gbps速率上限,表现不错。对于负载相对较高的混合读写来说,这款硬盘盒和BC711的短时负载性能也不弱。

接下来看看更能贴近实际负载的PCMark 10的成绩:

在PCMark 10的数据盘基准测试中,成绩达到了935分。受限于USB3.0的5Gbps的带宽拖了后腿,平均读取延迟相对于正常的PCIe固态来说还是偏高,毕竟经过各种芯片和线路。如果是日常使用存储文件这个表现没有什么毛病,但是如果是装载大型游戏或是用于大型生产力,建议使用内部的M.2接口装载固态或使用带有USB3.2 Gen2x2这种更高规格的USB接口和更高规格硬盘盒可以带来更好的体验。
对于不同USB协议传输速率,这里放一张表格参考:
USB2.0 | 480Mbps |
USB 3.0/3.1/3.2 Gen1 | 5Gbps |
USB 3.1/3.2 Gen2 | 10Gbps |
USB 3.2 Gen2x2 | 20Gbps |
USB4 | 40Gbps |
5. 散热
铝合金外壳结合导热垫设计,在测试完成之后,插拔移动硬盘盒手感温度在30-40摄氏度之间,较为温和:
6. 亮点与不足
优点:
- 2230规格专用,适配轻薄本、游戏机、相机等设备扩容需求
- 10Gbps高速传输,性价比突出(不足百元的价位)
- 轻量化设计,便携性极佳
缺点:
- 仅支持2230规格,无法兼容其他尺寸SSD
- 数据线较短(20cm),需自购延长线
7. 总结
ITGZ U009以55块钱实现10Gbps高速传输,是2230短尺寸SSD用户的性价比之选。适合需要为掌机、超薄本扩容的用户,但是需要注意USB的传输速率和硬盘规格。对于追求极致性能者,可考虑雷电/USB4方案(如阿卡西斯雷电5硬盘盒),但成本会显著提升。
而对于固态的选择,2230的型号有:海力士BC711,三星PM991a/BM9C1、西数SN740/SN5000S、恺侠BG5/BG6。注意:2230固态受限于体积限制,性能和容量不会很高,高性能消费级SSD考虑2280规格的。
Comments NOTHING